陪伴多年的老朋友离开了,在我们心里留下一个空洞。伤心、酸楚和失落,留恋、不舍与愧疚,纷至沓来。最伤心的时候,不能回想有关于它的任何事情,甚至,你决定不再养宠物,无法再次承受分离的痛苦。
时间会令痛苦渐渐减轻,当然,空洞依旧无法填补。 社会上的某些人会觉得小题大做:“不就是个动物嘛!”但养过宠物的人都知道,它是你最好的朋友。我们都需要找出专门的时间,允许自己郑重地向它道别。 那么,面对宠物的离去,到底应该怎么消化悲伤的情绪呢?我们有以下5点建议。 消化事实 消化宠物离开的事实需要时间,悲伤之外,你可能还有很多遗憾。 你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没能多陪陪它,你会希望当初能对它更好一点;或者,你猜测,如果做了别的医疗决定,它会不会晚点走,会不会少一些痛苦?时间不能倒流,但你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挽留些什么。 事实上,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会这么想,只是因为太舍不得了。 建议把它的离开告诉周围的人。附近的宠物店、常去的宠物医院、晒宠物的微信群、宠物火化场,你会发现,小伙伴们很能理解失去它的悲伤,也会安慰到你。 和他们的聊天,能够让消化事实的阶段没那么艰难。 它的离去,在你心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好像关于它的事情,都一并消失了。所有家里家外的用具、场景,也在提醒你有关它的过往。 所以,你需要正式向它告别。可以是火化或埋葬的时候遗体告别,可以是对着它的照片说话,也可以写一封信给它。你需要这样的仪式,来允许自己放下。 然后,可以整理一下它的东西,留下几件纪念品,其他都打包收好或者送人。 整理回忆 回忆是有好处的,回忆帮助你记住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和它生命的意义。 它的形体湮灭了,有关于它的记忆却一直留在你心里。死亡并没有把一切都带走,这是新的阶段,它活着的新的方式。 留出不被打扰的一段时间:或者一个人静静地回想;或者和有类似经历的朋友聊聊;甚至可以招呼大家一起,办个非正式的小型追思会。给大家讲讲悲伤和不舍,讲讲它曾带来的亲密和欢乐—— ▷ 你第一次带它回家的时候,它对新环境的反应? ▷ 熟悉了之后它的表现是? ▷ 它是萌系还是高冷系? ▷ 它如何迎接你回家? ▷ 它怎么表达不满? ▷ 它怎么要吃的? ▷ 它会眼馋你的食物吗? ▷ 它在哪里睡觉,睡成什么姿势? ▷ 它和家里人怎样互动,和外人呢? ▷ 它最喜欢的家人是谁,最喜欢的动物伙伴是谁? ▷ 在有它相伴的岁月里,你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 ▷ 初见时它是什么样子,你是什么样子? ▷ 它离开后,你的心愿达成了吗? ▷ 它见证了你怎样的岁月? 用这一连串的问题,来整理你与它的回忆,帮助你感知,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结束。 找出它生命的意义 冥冥之中,你们的生命,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你是它生命的见证者,它必然也是你某段人生的见证者。这样一位朋友和家人,值得花时间来送别。 每一个它都在某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位朋友抑郁了,大家凑钱买了一只拉布拉多送他。一年后,奄奄一息的抑郁患者,俨然一名生龙活虎的模范狗爸爸。 有小朋友受了挫折后,吃光了珍藏的全部饼干之后,计划跳楼。一只大橘猫突然凑过来,上上下下舔遍他整张脸。他被舔得恢复生机,不想去死了。 更多的人为了生活疲惫不堪,只有回到家抱起爱宠的那一刻,才能感觉到生活的柔软和温暖。 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使命”吗?也许,它也一定背负着某种使命。比如,让你在那一段不易的人生中,不孤单,不沉沦。比如,在若干年内,温暖你的内心。 体会它所带给你的,找出生命的意义。 最后,你相信死后的生命吗? 一旦你发现了它生命的意义,无论你是否相信死后的世界, “它完成了使命,回到宠物星球去了”——这样孩子气的想法,仍然会让你感到安慰。 弗洛伊德在他划时代的作品《哀伤与抑郁》(Freud,1927)里,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 失去重要的他人,对我们来说特别难以消化。这一丧失让我们觉得失去了和对方的连接,内心里对方的影像好像也一并消失了。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但是,哀悼它在现实中的离开,回忆和它在一起的岁月,以这样的方式和它告别,接受它以另外的形式活在我们心里,也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它的生命终结了,我们内心仍然保有它的形象,这就是“客体恒常性”(Object Constancy)。而哀悼的过程,将它铭记于心的过程,叫做内摄性认同(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客体”(Object)。 精神分析的关系学派里,为了描述和他人互动的主观体验,会把当事人称为主体(Subject),把对于当事人比较重要的他人,称为客体(Object)。 拥有客体恒常性,意味着人们有能力,保留重要他人在心中映射出的稳定图像 (Fraiberg, 1969)。 对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并没有客体恒常性,爸爸妈妈照顾自己的时候,他们存在;离开了,就不存在。 婴儿要经过两三年的心理发育,慢慢发展出“客体恒常性”。意识到对方不在身边的时候,也是存在的,并且因此能够忍受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立即回应。 这个忍受延迟回应的能力,也在缓慢的发展。往往母亲会有一种本能,知道应该立即回应新生儿,知道可以稍微延迟满足大一点的婴儿。 发展出客体恒常性,靠的是心理上内摄性认同的机制。 内摄性认同的整个心理过程是这样的: 婴儿感到饥饿,母亲意识到后喂养婴儿,婴儿觉得很满足。当婴儿再饥饿的时候,他就开始预想自己需要的那个喂养乳房,当他得到了喂养时,就会知足地安静下来;而如果不是他要的喂养乳房,那么婴儿就会表现的更恼怒。这样,婴儿在满意或沮丧的情绪状态下,建立起了相对应的想法,婴儿的思考力得到发展。 多次满足使得婴儿在内心建立了关于母亲的乳房的模糊形象,在饥饿的时候,婴儿可以确定,妈妈就在某处,会很快来满足自己。 这时候,婴儿靠内心中有关于乳房的记忆,也就是摄入到内心有关乳房的感知觉记忆,来忍受短暂的等待时光。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婴儿了,所以不再仰仗他人的照顾才能存活。亲人朋友离开了,多难过也会想方设法活下去。 小婴儿需要内摄性认同帮助自己熬过等待的时间,我们也需要内摄性认同,来把宠物的记忆保存在心底,接受它们生命的消亡。 内摄性认同让我们在心里保有对方的音容笑貌,相处的记忆。当与他们分开,我们也能通过回忆,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对方的存在。所以,内摄性认同帮助我们承受对方的离去,帮助我们完成哀悼。 我们度过分离、丧失、告别的方式,一如生命之初:我们忍受对方不再出现在现实中,珍藏他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接受对方换成这种方式活在我们心里。 它的生命,对世界、对你,都有特别的意义。有关于它的回忆不会真正消失,这是新的阶段,它活着的新的方式。 这份记忆不需要完美,它可能有很多疏漏的、逗逼的细节,至今想来,还会让你大笑不止。这份记忆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以这样的方式,对方仍然活在我们的生命里。 你不需要是完美的主人,它也不需要是一只完美的宠物。你们相伴的日子,是平凡人生里互放的光亮。 宠物的离开总是让人难过,它给了你全然的关注和依恋,你也享受着这样舒心的待遇。它的突然离开,常常让人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时候你需要一些指引,也需要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允许自己花时间哀悼,而不是借酒消愁放纵自己,或者因逃避而做出伤人伤己的举动。 正视现实,按照我们谈到的建议,一点、一点完成道别,即使过程艰难,也最终会平安度过,获得心灵的宁静。我们应该如何告别
向它告别
死后的生命
道别仪式是如何起作用的?
什么是客体恒常性?
什么是内摄性认同?
内摄性认同帮我们接受宠物的离开
作者:羊陀 / 心理咨询师
编辑:扬羽
陪伴多年的老朋友离开了,在我们心里留下一个空洞。伤心、酸楚和失落,留恋、不舍与愧疚,纷至沓来。最伤心的时候,不能回想有关于它的任何事情,甚至,你决定不再养宠物,无法再次承受分离的痛苦。
时间会令痛苦渐渐减轻,当然,空洞依旧无法填补。
社会上的某些人会觉得小题大做:“不就是个动物嘛!”但养过宠物的人都知道,它是你最好的朋友。我们都需要找出专门的时间,允许自己郑重地向它道别。
我们应该如何告别
那么,面对宠物的离去,到底应该怎么消化悲伤的情绪呢?我们有以下5点建议。
消化事实
消化宠物离开的事实需要时间,悲伤之外,你可能还有很多遗憾。
你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没能多陪陪它,你会希望当初能对它更好一点;或者,你猜测,如果做了别的医疗决定,它会不会晚点走,会不会少一些痛苦?时间不能倒流,但你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挽留些什么。
事实上,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会这么想,只是因为太舍不得了。
建议把它的离开告诉周围的人。附近的宠物店、常去的宠物医院、晒宠物的微信群、宠物火化场,你会发现,小伙伴们很能理解失去它的悲伤,也会安慰到你。
和他们的聊天,能够让消化事实的阶段没那么艰难。
向它告别
它的离去,在你心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好像关于它的事情,都一并消失了。所有家里家外的用具、场景,也在提醒你有关它的过往。
所以,你需要正式向它告别。可以是火化或埋葬的时候遗体告别,可以是对着它的照片说话,也可以写一封信给它。你需要这样的仪式,来允许自己放下。
然后,可以整理一下它的东西,留下几件纪念品,其他都打包收好或者送人。
整理回忆
回忆是有好处的,回忆帮助你记住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和它生命的意义。
它的形体湮灭了,有关于它的记忆却一直留在你心里。死亡并没有把一切都带走,这是新的阶段,它活着的新的方式。
▲ 回忆与它一起的时光,让它的笑容刻进你心中
留出不被打扰的一段时间:或者一个人静静地回想;或者和有类似经历的朋友聊聊;甚至可以招呼大家一起,办个非正式的小型追思会。给大家讲讲悲伤和不舍,讲讲它曾带来的亲密和欢乐——
▷ 你第一次带它回家的时候,它对新环境的反应?
▷ 熟悉了之后它的表现是?
▷ 它是萌系还是高冷系?
▷ 它如何迎接你回家?
▷ 它怎么表达不满?
▷ 它怎么要吃的?
▷ 它会眼馋你的食物吗?
▷ 它在哪里睡觉,睡成什么姿势?
▷ 它和家里人怎样互动,和外人呢?
▷ 它最喜欢的家人是谁,最喜欢的动物伙伴是谁?
▷ 在有它相伴的岁月里,你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
▷ 初见时它是什么样子,你是什么样子?
▷ 它离开后,你的心愿达成了吗?
▷ 它见证了你怎样的岁月?
用这一连串的问题,来整理你与它的回忆,帮助你感知,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结束。
找出它生命的意义
冥冥之中,你们的生命,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你是它生命的见证者,它必然也是你某段人生的见证者。这样一位朋友和家人,值得花时间来送别。
▲ 是它的陪伴,让你和它的生命更有意义
每一个它都在某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位朋友抑郁了,大家凑钱买了一只拉布拉多送他。一年后,奄奄一息的抑郁患者,俨然一名生龙活虎的模范狗爸爸。
有小朋友受了挫折后,吃光了珍藏的全部饼干之后,计划跳楼。一只大橘猫突然凑过来,上上下下舔遍他整张脸。他被舔得恢复生机,不想去死了。
更多的人为了生活疲惫不堪,只有回到家抱起爱宠的那一刻,才能感觉到生活的柔软和温暖。
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使命”吗?也许,它也一定背负着某种使命。比如,让你在那一段不易的人生中,不孤单,不沉沦。比如,在若干年内,温暖你的内心。
体会它所带给你的,找出生命的意义。
死后的生命
最后,你相信死后的生命吗?
一旦你发现了它生命的意义,无论你是否相信死后的世界, “它完成了使命,回到宠物星球去了”——这样孩子气的想法,仍然会让你感到安慰。
道别仪式是如何起作用的?
弗洛伊德在他划时代的作品《哀伤与抑郁》(Freud,1927)里,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
失去重要的他人,对我们来说特别难以消化。这一丧失让我们觉得失去了和对方的连接,内心里对方的影像好像也一并消失了。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但是,哀悼它在现实中的离开,回忆和它在一起的岁月,以这样的方式和它告别,接受它以另外的形式活在我们心里,也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它的生命终结了,我们内心仍然保有它的形象,这就是“客体恒常性”(Object Constancy)。而哀悼的过程,将它铭记于心的过程,叫做内摄性认同(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什么是客体恒常性?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客体”(Object)。
▲ 主体与客体
精神分析的关系学派里,为了描述和他人互动的主观体验,会把当事人称为主体(Subject),把对于当事人比较重要的他人,称为客体(Object)。
拥有客体恒常性,意味着人们有能力,保留重要他人在心中映射出的稳定图像 (Fraiberg, 1969)。
对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并没有客体恒常性,爸爸妈妈照顾自己的时候,他们存在;离开了,就不存在。
婴儿要经过两三年的心理发育,慢慢发展出“客体恒常性”。意识到对方不在身边的时候,也是存在的,并且因此能够忍受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立即回应。
这个忍受延迟回应的能力,也在缓慢的发展。往往母亲会有一种本能,知道应该立即回应新生儿,知道可以稍微延迟满足大一点的婴儿。
发展出客体恒常性,靠的是心理上内摄性认同的机制。
什么是内摄性认同?
内摄性认同的整个心理过程是这样的:
婴儿感到饥饿,母亲意识到后喂养婴儿,婴儿觉得很满足。当婴儿再饥饿的时候,他就开始预想自己需要的那个喂养乳房,当他得到了喂养时,就会知足地安静下来;而如果不是他要的喂养乳房,那么婴儿就会表现的更恼怒。这样,婴儿在满意或沮丧的情绪状态下,建立起了相对应的想法,婴儿的思考力得到发展。
多次满足使得婴儿在内心建立了关于母亲的乳房的模糊形象,在饥饿的时候,婴儿可以确定,妈妈就在某处,会很快来满足自己。
这时候,婴儿靠内心中有关于乳房的记忆,也就是摄入到内心有关乳房的感知觉记忆,来忍受短暂的等待时光。
内摄性认同帮我们接受宠物的离开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婴儿了,所以不再仰仗他人的照顾才能存活。亲人朋友离开了,多难过也会想方设法活下去。
小婴儿需要内摄性认同帮助自己熬过等待的时间,我们也需要内摄性认同,来把宠物的记忆保存在心底,接受它们生命的消亡。
内摄性认同让我们在心里保有对方的音容笑貌,相处的记忆。当与他们分开,我们也能通过回忆,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对方的存在。所以,内摄性认同帮助我们承受对方的离去,帮助我们完成哀悼。
我们度过分离、丧失、告别的方式,一如生命之初:我们忍受对方不再出现在现实中,珍藏他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接受对方换成这种方式活在我们心里。
▲ 在英国,有商家提供宠物墓碑定制服务
它的生命,对世界、对你,都有特别的意义。有关于它的回忆不会真正消失,这是新的阶段,它活着的新的方式。
这份记忆不需要完美,它可能有很多疏漏的、逗逼的细节,至今想来,还会让你大笑不止。这份记忆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以这样的方式,对方仍然活在我们的生命里。
你不需要是完美的主人,它也不需要是一只完美的宠物。你们相伴的日子,是平凡人生里互放的光亮。
宠物的离开总是让人难过,它给了你全然的关注和依恋,你也享受着这样舒心的待遇。它的突然离开,常常让人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时候你需要一些指引,也需要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允许自己花时间哀悼,而不是借酒消愁放纵自己,或者因逃避而做出伤人伤己的举动。
正视现实,按照我们谈到的建议,一点、一点完成道别,即使过程艰难,也最终会平安度过,获得心灵的宁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