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宠物告别很难
1.宠物的离世意味着主人身份的丧失

宠物不在了,不光意味着主人的情感寄托消失了,还意味着主人不再是主人了。人们必须从原来的身份中脱离开。这种身份的丧失很难适应,原先回家后能看到的活泼身影不在了、不用再给家里的小宝贝买宠物用品了、原先它最喜欢呆着的小窝现在空空如也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提醒主人们,你身边的宠物不在了,你在生活中的角色不一样了。

尤其对于那些把宠物当成孩子的主人来讲,告别会更加困难。宠物的离开不光带走了他们主人的身份,更是带走了他们作为父亲/母亲的身份。在双重身份的丧失之后,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家庭角色,互相冲突的需求和积累的压力很有可能超出主人的应对能力。
 

2.感觉与失去亲人一样

主人和宠物在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之后,这些毛孩子就不仅仅是宠物了。它们更多的会成为家庭的一份子,和人类拥有一样重要的家庭位置。宠物们可以唤起人类在依恋关系中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就像很多主人都会说,“它有时候就像个人一样”。有时,家里的宠物宝贝们确实拥有一些人类的特质,这使得它们能扮演生活中的特殊角色。

所以很多时候,宠物的离开带给主人们的痛苦,甚至不亚于亲朋好友去世所带来的痛苦。失去了宠物的感觉就和失去了亲人的感觉一样,要真正做到告别的困难可想而知。
 

3.意味着一段亲密关系被迫结束

对于人类来说,亲密关系呼应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在自己的宠物面前,人们不需要有丝毫的隐瞒和压抑,可以安全地展现自己所有的情绪状态。

在宠物离开之后,这种亲密关系被强行结束了。如果主人身边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话,他/她就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伙伴、失去了可以全身心信赖的对象。主人生活中类似“重要他人”位置的“重要宠物”位置空缺,没有任何人、事、物能够代替这之间的亲密关系位置。
 

4.主人的被抛弃感

宠物的生命轨迹走得太快,却将主人留在了原地。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宠物离开的主人们,都会体验到些许被抛弃的感觉:“它陪了我这么久,终于坚持不住地离开了”,”它永远走得比我快,我好像被抛下了”。

这种被抛弃的感受可能起源于童年阶段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所以在遇到宠物离开这种应激事件后,原有的情绪就会被激发出来,带给主人们不安全感和失控感,原有的稳定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了。

人们往往会体验到自身的感受是被忽略的,宠物离开了,似乎意味着宠物不在乎他们了;或者这个世界和原来不一样了,不再熟悉,也就不再安全了。

宠物离开会带来怎样的悲伤?

与我们仅有一海之隔的日本,刚刚完成了这样一个研究:

科学家招募了两组宠物主人,其中一组主人的宠物很健康,而另一组的宠物刚刚被诊断出癌症。对两组主人的情绪进行分析比较之后发现,癌症组主人的焦虑、抑郁的得分都远高于健康组。光是宠物被诊断出癌症,就带给了主人们这么大的负面情绪,可见失去它们的影响会更重更持久。
 

什么是悲伤?

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

悲伤是一种处理丧失(Loss)时的分离焦虑反应(Separation Anxiety)。这种情绪反应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悲伤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从外部转向内部,以便我们能进行更全面的自我评估、调整适应。
 

悲伤的五个阶段

1969年,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在《论死亡和濒临死亡》(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描述总结了悲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这也是最为人熟知的理论。

对于宠物离世的主人来说,情绪状态可能会是这样:

第一阶段:否认期(Denial)

最开始接到不幸消息的时候,不愿接受现实的主人十分常见。他们很容易说出这样的话,“你一定是骗我的,我的宠物不可能离开我,一定是哪里搞错了”。

有人觉得不接受现实很可笑,但实际上,这种下意识的否认是一种自我保护,这样的认知为主人们接受宠物的离开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心理缓冲时间。

第二阶段:愤怒期(Anger)

主人内心的悲伤必须找到一个出口,如果这种情绪发泄途径是指向外界的,那么表现出来的就是愤怒。

通常他们的怒火会冲向亲人、兽医或者其它主人,“你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它的异常”,或者“明明是一样的情况,为什么是我的宠物不在了!这不公平,凭什么他们的宠物还活得好好的”;有时候这种愤怒也会发泄向主人自己,表现出来的就是自责,“如果我多关注它的情况,就不会出现这种事了”。

第三阶段:协议期(Bargaining)

这个阶段是主人们逐渐妥协于宠物离世的现实的过程。有些讨价还价式的想法会出现,例如“只要让我的宝贝回到我的身边,我干什么都可以”。

这些想法不是毫无用处,它们或是自我设定了一个期限、或是需要完成一项承诺,如此,为主人延续了足够的接受现实的时间。

第四阶段:抑郁期(Depression)

如果悲伤的出口是指向主人自身的,那么表现出来的就可能是抑郁。“它已经不在了,我再做什么都没用了”,“我太失败了,如果再养一个宠物,它的结局应该也会是一样的吧”。

第五阶段:接受期(Acceptation)

随着时间的流逝,主人心中的伤痕会被渐渐治愈,接受是最好的结局。

这时候,主人不再为逝去的生命无限惋惜,而是理解了离世不是不好的事情,死亡是所有生命无法逃避的终点。

能够成功到达接受期的主人们,会把和宠物相处的点点滴滴牢记于心,很多主人都会有这样的信念,只要这份记忆还在,自家的宠物就不算是真正离开。

以上的五个阶段不一定会按顺序发生,主人也不一定会经历所有的阶段,但是大家或多或少会有类似的体验,甚至有可能陷入其中一个阶段无法自拔。

深陷入情绪的主人们不得不承认,也许是因为不能接受,也许是因为舍不得,无论是什么原因,在这种情绪下和自己的宠物好好告别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对于有些人来说,告别都有可能是做不到的。


如何与宠物告别

对于宠物的离开,并没有像人类去世之后的一套仪式。遗体告别、葬礼等等提供了时间让人消化事实、好好梳理和逝者的共同回忆。家里的宠物不在了,经常会是一个戛然而止的事件,主人们往往还没做好处理自身情绪的准备,没能收拾好心态和自己的宠物告别,这一切就都已经结束了。

太突然的事实让主人们很难和自己的宝贝好好告别,心中总是会留下太多遗憾。

和宠物告别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但主人只有在好好告别之后才能释然。

希望在了解了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之后,亲朋好友就能够理解主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然后提供支持,陪伴他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而主人们也能够开始理解自己的情绪,摆脱无尽悲伤的漩涡,渐渐释然,慢慢把悲伤转化为思念,一边心中挂念着自己的宝贝们,一边继续好好地生活。

毕竟已经回到宠物星球上的宝贝们,也希望自己留给主人的是快乐,而不是悲伤。

无论怎样,和宠物在一起的日子都会刻在主人们的心底,永远珍贵,永远闪闪发光。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